首页
搜索 搜索
资讯

热点!两岸媒体看陕西:在汉中,读懂传承的意义

2023-04-04 14:23:5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西部网讯(记者 王佳祯)4月3日,“同根祭初祖 同心筑梦圆”媒体团到汉中市,来自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台湾导报、中国台湾网等18家媒体编辑记者先后参观了阜川镇小河庙茶山、张骞纪念馆、蔡伦墓,寻访秀美茶山,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并体验古法造纸工艺,编辑记者在“寻根之旅”中深刻感受传承的意义。

瞿军在炒茶。


(资料图)

味蕾的传承:“我这双手不怕烫!”

汉中勉县的制茶人,早早将乡邻们采摘的茶叶收集起来,将锅烧热至200摄氏度左右,便倒入新鲜的茶叶,徒手翻炒、揉搓,利用高温将茶叶的香气浓缩在蜷曲的干茶叶中,之后再经过多次晾晒和翻炒,最终制成汉中有名的“汉中仙毫”。

“我们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制茶的,我是第四代了。”茶农瞿军说,他从1998年就开始制茶,至今已有20多年。

被问及“炒茶烫吗”,瞿军说“我这双手不怕烫,这些年都习惯了。”他的手上覆盖着一层硬质的茧,是在每一次翻炒中让他游刃有余的“武器”。

谈起炒茶,瞿军很是骄傲,炒茶的讲究手法和技巧,每炒一次都要揉,揉捻可以让茶叶的细胞壁破裂,里面的物质溢出,对茶叶的口感影响很大。这些年,他炒制茶叶带了不少徒弟,目前他的侄子正跟随他学习炒制茶叶,他笑着说:“我自己的孩子还小,等他们毕业了再考虑要不要教他们。”

在茶产业的带动下,乡民们的收入高起来了,茶农们的收入稳定了,茶叶和茶制品远销全国各地。目前,勉县已有茶园2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3.8万亩,产茶村60个,茶农1.2万户;年加工能力200吨以上加工厂15个,茶叶初制厂120余家,清洁化茶叶生产线20余条;县域内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公司20余家,合作社40余个,注册“武侯、汉唐、琼熙、沔水春”等茶叶商标30余个。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如今的勉县茶产业,融入了多种创新产品,完善了各类产业链条,形成了有力的茶产业集群,推动“汉中仙毫”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而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这份味蕾上的清香也让乡民在茶产业的带动下逐渐增收致富,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媒体团在张骞墓前听讲解。

精神的传承:“张骞的开拓者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在汉中市城固县的张骞纪念馆,媒体团遇到了张骞的后人张利军。

“我从小就是听着张骞的故事长大,和村里的孩子们一样,张骞的开拓者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张利军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其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城固自公元前312年设县制,距今已2335年,是陕西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城固县也是丝绸之路开拓者、放眼看世界第一人——张骞的故里,在这里,以张骞墓为基础的张骞纪念馆是陕南三市著名的文化地标。

张利军向记者讲解张骞的开拓者精神。

海峡卫视记者牛旭东在参观过张骞墓后说:“我是从福建过来的,福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张骞是世界上有名的汉学家,之前只在书本中读到过他的英雄事迹,这一次亲身来到汉中,祭拜了他的陵墓,看到了当年的文物,更体会到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当时使团遇到的艰险。希望有更多关于丝绸之路的活动在陕西汉中和福建泉州联动起来,大家一起学习他的开拓者精神。”

媒体团观看古法造纸工艺流程。

非遗的传承:记者现场体验古法造纸工艺

在蔡伦祠中的蔡侯纸博物馆,有这样一方院落,至今还存有古法造纸工艺,传承人马永旗在这里展示着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非遗古法技艺。

马师傅介绍,当年,蔡伦的徒弟来到了北张村,将造纸技术教给了村民,从此,村里世世代代造纸,与其他流派一同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

台湾导报记者蔡淑娟在现场认真地体验舂捣过程,向马师傅询问诸多问题。马师傅也热情高涨,为媒体团的记者们展示将纸浆搅和均匀后用竹屉抄纸的过程,“纸浆的厚度要靠工匠的眼力来把握。”马师傅说着,手上熟练地从纸浆中取出一张张半成品纸。

而在一面中空,内部烧着柴火的热墙上,一张张半成品纸在这里得到烘干,“大家都来试一试!”马师傅吆喝着,邀请媒体团的记者们体验将湿的纸贴在墙上和撕下已烘干的纸的过程,东森新媒体的记者蔡仪洁也在这里拍下了Vlog,希望为更多观众呈现古法造纸的步骤。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用工业化的方式方便地得到了更多更白的纸张,但马师傅十分骄傲地表示,“我这个纸非常适合毛笔字书写,拿回去写小楷你就知道了,特别舒服。”

中国台湾网记者薛超在参观体验后表示:“这里很特别的一点是体验过程,很多人知道蔡伦发明的造纸,但是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在这里是把造纸的介绍和亲身体验相融合,对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古代纸的制造,和蔡伦对我们文化的贡献更有帮助,太值得推广了!”

此次两岸媒体团还将到访秦岭四宝园,了解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并在黄帝陵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共同祭拜人文初祖,继续探寻传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