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画笔为新疆石窟寺壁画“拍照”_今热点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手拿画笔在泥质画板上涂色,不时停下来端详着、思索着。面对着这幅已经临摹了20多天的壁画,青年画家蒋露有点小兴奋。
4月22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流失海外新疆石窟寺壁画临摹项目工作区,蒋露正在完成一幅出自新疆克孜尔石窟中的壁画临摹品。
蒋露是湖南衡阳人,现居浙江温州,擅长工笔画,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他的作品《逐·中国梦》入展第九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后被收藏,接着又在中国美术馆、重庆市美术馆等各大美术馆巡回展出。
2019年,蒋露参加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古丝绸之路沿线壁画临摹及技法研修班。
当时从全国选调的50多位职业画家和学者分组前往敦煌市莫高窟、拜城县克孜尔石窟等地考察和学习。“近距离接触石窟寺壁画艺术,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技法让人折服。”蒋露说。
面对自然环境的侵蚀和人为破坏,遗留下来的壁画大多残破缺失、颜料被氧化褪色,画中人物的面庞也是千疮百孔,有些几乎无法辨认,而始于20世纪初的国外探险人大量盗挖、切割,也让不少壁画精品流失海外。
2023年,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了名为“流失海外新疆石窟寺壁画临摹项目”,蒋露成为项目中的一员,他收集了大量与克孜尔石窟壁画同时期的壁画资料,以此判断现存壁画样貌在没有被破坏前大致的状态,研究当时的绘制风格和技法。
只有基本明确了这些要素,才能用对画法、线条、颜色,实现临摹真正的意义。
“几乎每一幅壁画都有叙事,佛教故事、民间传说等,有相对复杂曲折的情节,也传递着当时的社会思想。”临摹前,蒋露会看完关于每一幅壁画内容的解说,带着理解去绘制。
蒋露临摹和修复壁画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尽量保留石窟寺壁画留存到今天的样貌和韵味。对缺失部分参照同时期壁画资料,比如人物的手、脚应该是什么位置状态,面部表情如何,与旁边的人有没有肢体交叠及眼神互动等,这些都需要他细细揣摩。
在蒋露心里,临摹壁画是对古代绘画技艺的尊重、传承和学习,他的责任是记录历史的真实,让中华文化瑰宝被留存,被更多人看见,而不是二次创作。
在工作区的颜料架上,摆着红、黄、蓝、白、黑五个色系的数十种颜料,朱砂红、珊瑚红、石青、石绿、青金石、姜黄、浅赭石、相思灰……这些诗意满满的颜色相互照拂着注入画作中,为留存了千余年的石窟寺壁画留下生动的图像。
“现在我们作画的板也叫地仗,它的主料就是泥、草料跟少量细沙,加上乳胶和动物皮胶搅拌,抹平在板子上,等干了之后表面再刮一层腻子粉,整个过程与传统墙壁制作方法很相似。”蒋露说,这些画板是根据临摹的壁画表面肌理效果需要而制作的,有细腻的,也有粗糙的,颜料都是天然的矿物质成分。
放大壁画原图仔细观察后,蒋露在已经画好的地方“打磨做旧”,让一些部位的颜色变混沌,一些图案上有裂痕和破损的印迹。“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绘制技法比较淳朴直接,画出那种味道是临摹的难点。”蒋露说。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丝路丹青——丝绸之路沿线壁画传摹”展中,就有蒋露2019年临摹的壁画,他比较满意的是临摹的元代壁画“白衣观音”。这幅壁画保存较好,观音面庞圆润饱满,眉目清晰,轮廓线条优美,画中莲花色泽鲜丽,有唐代中期中原佛教艺术风格。
在与丝绸之路上新疆石窟寺壁画的数年相遇时光中,蒋露和同伴们有一个期待,就是能为探索出一套属于中国的壁画临摹技法作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