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的宝宝都喜欢钻洞?看看婴幼儿心理学怎么说_世界短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丁香妈妈教育
哈哈,养娃过程中,有趣的事情真不少,探究其后的原因也很有意思,今天咱们看看为啥宝宝都爱钻洞的故事吧。
(资料图片)
知道爱钻洞的原因后,我们也会对孩子们经常碰头,也就知道为啥了,大家去看文吧,很有意思。
下面是正文:
对于宝宝被卡住这种事,想必各位宝爸宝妈对此并不陌生,经常是家长一个不留神,宝宝就被卡住了。
有卡住整个身子的,进去了就出不来了。有时候哭声是从椅子下面传来的,还有可能是从桌子、床下面。
在 @中国消防 的微博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奇怪的卡住案例:
左右滑动查看
图片来源 @中国消防
这些被卡住的宝宝,让人又好笑又心疼,同时也让人忍不住发问:为啥人类幼崽对「洞」这么感兴趣,总能以奇奇怪怪的方式被卡住?
看到洞就想钻
是宝宝探索空间关系的本能
6 岁之前,都是儿童空间感发展的重要时期,Ta 们通过「钻」「爬」「捅」「伸」等一系列的动作,对空间中事物进行探索,是一种天性。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欧洲儿童安全标准对儿童手指夹伤测试》的实验中,记录了 6 个月大的孩子,还仅仅是无意间把手指放进玩具的洞口里,比如举起玩具的时候。而到了 7 个月,宝宝们就会开始对玩具上的小洞洞,进行有目的性的探索(Requirements for Tests of Child Finger Entrapment in European Safety Standards, 2012)。
比如:
在新生儿时期,孩子们就喜欢将手指和脚趾伸进嘴里,乐不思蜀。
稍稍长大后,也会对家具缝和玩具上的洞洞产生兴趣,把手和手指伸进缝隙里。
等到小朋友们掌握了爬和走的技能之后,马上开始热衷于把身体的各个部分,探入狭小的空间里。
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小朋友们猫在犄角旮旯,或者爬到桌子、椅子下面。
宝宝们也会根据空间的大小选择对应的身体部位,较大的空间或者缝隙,就直接上头和身体;如果是小的孔洞,那么就派上手和手指。
然而在空间匹配的道路上,他们经常会翻车,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就是——
「妈妈,我被卡住了!」
被卡住,是身体自我意识
与空间意识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其实,小朋友们被卡住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真正「卡住」他们的,是宝宝们还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能力——身体的自我意识和空间意识。
对于小朋友们来说,身体的自我意识一方面是指身形尺寸的自我意识——理解一个人的身体是一个具有物理尺寸、客观存在的物体;另一方面是身体整体的自我意识——了解人们身体部位的位置以及各部位彼此的相对位置(Brownell et al., 2010)。
心理学家曾给 12 个月到 18 个月的 60 名宝宝们,展示了正常人类结构图片 vs 反人类结构图。然后通过观察来判断:小婴儿是否能像大人一样,可以看出如果「人的胳膊长在腿上」是有问题的(Slaughter et al., 2004)。
(Slaughter et al., 2004)
虽然这在大人眼中很明显,但对于婴儿来说,却可能很难。
12 个月的宝宝并不能看出反人类结果的异样。也就是说,在一岁宝宝的生活中,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部位到底在哪里,胳膊长在腿上也是有可能的。
到了 15~18 个月,宝宝们慢慢能鉴别出正常和反人类的区别;
直到 18 个月,几乎所有幼儿,才掌握了这一最简单的人类身体结构知识。这也意味着,小宝宝们开始具备身体的自我意识了。
这个时候,随着身体自我意识的萌芽,空间意识也开始逐渐发展。
空间意识,就是指小朋友知道自己的身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其他人的位置,并且还需要了解和判断空间中其他人或物的位置变化,并做出响应。
这是一项复杂的技能,在 6 岁之前,身体的自我意识和空间意识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也是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的。
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很容易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觉知不够准确,以致于对于身边物体的空间判断产生偏差。
宝宝的空间匹配能力
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的
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了研究幼儿身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设计了一个「门洞选择」测试(Brownell, Zerwas, & Ramani, 2007)。
实验者为宝宝们准备了一块板子,家长会安排在板子的另一面,鼓励宝宝用用自己的方式穿过。其中的只有一个洞口可以让宝宝们顺利爬行过去。如果宝宝们尝试了错误的洞口,就会被记录下来。
(Brownell, Zerwas, & Ramani, 2007)
参加测试的 18 个月、22 个月和 26 个月一共 57 名宝宝。
结果显示,这些一两岁的宝宝们,绝大多数在测试中产生了错误,平均 10 次测试中会产生 2.65 次错误尝试。虽然年龄越大,产生的错误次数会相对较少,但差别并不显著。
也就是说,直到两岁左右,宝宝们对于自己身体可通过空间的判断,还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
对于一些更高难度更精准的匹配,比如把物体和狭小的空间匹配,就需要更长的发展时间。
这一次,研究人员邀请了 6 个不同年龄且年龄跨度很大的被试者们(Ishak, Franchak & Adolph, 2014)。
小宝宝:16 个月(18 名)、22 个月(12 名)、34 个月(12 名)
大宝宝:5 岁(18 名)、7 岁(12 名)
成年人:20 岁(12 名)
在实验中,被试者们坐在一块方形木板前,木板的中央有一块可调节的菱形开口。
研究人员会根据参与实验的宝宝们手大小调整开口大小。在每次调整大小后,会询问参与者是否认为自己的手可以伸进菱形开口中,如果认为可以,则用手尝试;如果认为不可以,不用尝试。
结果如上图所示,虚线的长短代表了实验中手和洞口匹配的偏差程度。虚线越长,参与者对手是否能伸进洞口的判断就越不准确(Ishak, Franchak & Adolph, 2014)。
可以看得出,五岁之前的宝宝对于自己的手能伸进匹配空间的判断还存在较大的偏差。从七岁开始,这个偏差才明显缩小。
所以呀,无论是身体的自我意识还是空间的匹配能力,在这发展的道路上,宝宝翻车都是常有的事。
虽然能力没跟上,但宝宝们就是热衷于探索和尝试,不然我们也看不到宝宝们有趣的花式卡住瞬间了呢!毕竟,这种憨态可掬的事情,长大以后可就看不到了呢~
内容合作专家 王冰玉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
波士顿大学学前教育硕士
审核专家 苏静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策划:阿童木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